TOM AND KIKI:追光者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

一根連著家的麵條 (Kiki)

12/18/2017

0 評論

 
我是陝西人,不喜歡吃麵食。

小時候,放學回家,一進門,如果看到媽媽在廚房擀麵或者包餃子,我就開始哭。知女莫如母,媽媽知道是怎麼回事,輕聲地跟我說:「給你悶了一碗米飯,炒了一個菜,托在鍋裡。」(註:托,輕聲,陝西話,指鍋中放熱水,把飯菜放在上面保溫)

爸爸只要看到這情景,就會責備媽媽:「都是給你慣壞了,陝西娃哪有不吃麵、成天吃米飯的道理?」

我的這個「壞習慣」一直被媽媽保持了很多年。讀高中時,有一次媽媽頭部受傷住院一個多月,爸爸每天為我準備午飯,不管他給哥哥姐姐準備什麼吃的,一定會給我悶一小碗米飯,配兩樣菜。爸爸說:「你媽媽交代的。」

高中畢業後,離開家去合肥讀大學,忙碌的生活宛如高中的延續,午餐都是去擁擠的食堂買一兩米飯、草草兩樣配菜解決,食堂也賣麵條、水餃,但是我從來都沒有興趣想去嘗看看。後來,跟一位同是來自西安的男孩走得比較近,他是我們那屆來自陝西省的三十多個人中高考分數最高的,典型的西安人,181公分的高個子,非常愛吃麵。他常帶著我去學校外面的蘭州拉麵館吃麵,看著他把一大碗麵帶勁地吃完,不愛吃麵的我,苦惱地看著面前的那碗麵,變得更大碗了。

再後來,交了一位來自南方、三餐只吃米飯的男朋友,麵食快徹底從我的飲食中消失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麵條是離家的我跟家之間唯一的紐帶。也許,夾雜著有一天突然領悟到「家一旦離開就再也回不去了」的複雜情緒,開始吃麵條和水餃後,竟然發現這兩樣食物是好吃的。於是,每次寒暑假回家,當媽媽問我想吃什麼時,我一定會點她的各種麵食,從涼皮、包子、餛飩、水餃到油潑扯麵、泡饃等,只要能叫上名的,媽媽都能變出來,而且吃起來覺得非常美味。媽媽笑我說:「你小時候一進門,只要看到我擀麵包餃子就哭。現在吃得這麼開心,看來要扔遠一點才會想家。」

應了媽媽的話,我結婚後,跟著先生搬到台北。兩岸在地理位置上並不遠,卻隔著一條難以逾越的海峽。對我來說,回西安一趟,跟出一次國一樣麻煩。而且,爸媽也不能像在國內,想我了坐個飛機就來看我。見面越是不易,思念越是強烈。一年只回去一兩次,每次一買好機票,一定立即告訴媽媽,她的第一個問題總是問:「想吃什麼?」

現在常坐華航的班機,週一、週五對飛,很多時候我都是週五傍晚到西安,週一晚上回台北,匆匆只待兩個白天,一共吃三個早餐、三個午餐和三個晚餐。媽媽會抓住這兩隻手可以數清楚的吃飯機會裡,想盡辦法讓我吃到想念的一切。其實,全世界的城市大概都沒有像台北一樣,可以吃到如此多種類和花樣的食物,不僅有大陸各地的食物,連全世界美食都能在這裡找到。但是,媽媽手下的這幾道傳統麵食,卻無論如何,我都不願被取代。
​
我在電話這頭說:「我想吃卷餅、涼皮、扯麵、餃子……。」
0 評論

我與臭豆腐的二三事 (Tom)

12/16/2017

0 評論

 
圖片
「在冬天下雨的時候,躲在攤子的雨棚下,吃著酥脆的臭豆腐,配著老兵自己醃製的一點點酸、一點點甜、一點點鹹的泡菜,感覺很溫暖。」
                                                                 — Tom
從小我就喜歡吃臭豆腐。
 
小時候,傍晚常常會有個外省老兵,推著攤車,在家附近賣臭豆腐。老兵給我的印象很深,不管天熱還是天冷,總是穿著一件背心,露出身上「反共抗俄」、「殺朱拔毛」的紋身,攤子上放了一瓶米酒,在忙到一段落的時候,就會喝兩口。我喜歡站在攤子旁邊,看著翻滾的油鍋,聽著臭豆腐下鍋的時候,發出的「嘶啦」聲。老兵偶爾會跟我聊兩句,不過,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專注著炸臭豆腐,還會抬頭看著遠方,也許是在想家吧!在冬天下雨的時候,躲在攤子的雨棚下,吃著酥脆的臭豆腐,配著老兵自己醃製的一點點酸、一點點甜、一點點鹹的泡菜,感覺很溫暖。
 
臭豆腐的起源,有好幾種說法,最有趣的一種是,朱元璋當年,在落魄的時候,撿到了一塊發酸,發臭的豆腐,因為餓得實在受不了,他把豆腐炸了吃,發現很美味,就記住了這個味道,當他後來帶兵打仗,在安微獲得勝利以後,請所有官兵吃臭豆腐。據說,慈禧太后,也喜歡臭豆腐,還特別把臭豆腐定為御膳小吃。
 
臭豆腐在各地有不同的版本,也有不同的吃法。
 
舅舅以前在雙城街開了一家名叫「萬壽樓」的江浙餐廳。姥姥、媽媽當時會帶著我們幾個小孩去舅舅的餐廳吃飯,在吃飯的尾聲,總會上一道清蒸臭豆腐,餐廳的大廚還會笑瞇瞇地過來打招呼,問我們合不合胃口。記得有一次,他跟我們說到清蒸臭豆腐的做法:把臭豆腐清理乾淨,放上香菇末、毛豆,再配上麻油、烏醋、醬油、糖和鹽,蒸上十分鐘左右就好了。這是我在舅舅的餐廳最喜歡的一道菜,豆腐很軟嫩,味道很濃郁,吃完之後,還有餘香。後來,餐廳倒閉了,我再也沒吃過那麼好吃的清蒸臭豆腐了。
 
爸爸生病的前幾年,住在松山醫院,那時,我在新竹科學園區做專案,每週五晚上都會回台北看望爸爸,晚上回家前,會跟媽媽一起吃宵夜,也讓陪爸爸寫一天文章的媽媽放鬆一下。我們常常會去永吉路的「獨臭之家」,那是一家臭豆腐專賣店,有各式各樣的臭豆腐料理,他們的臭豆腐都用天然活菌發酵而成,所以很健康。最特別的是涼拌臭豆腐,把一塊臭豆腐切成16個小塊,上面淋上醬油膏,撒上香鬆和芹菜末,很簡單的做法,但是吃起來很特別,口感有點像起司,鹹鹹、綿密的感覺。
 
臭豆腐在上海也是很常見的小吃,在地鐵站、美食街、弄堂都會看到賣臭豆腐的攤子。有一般常見炸成金黃色的臭豆腐,也有湖南風味的黑臭豆腐。然而,我在大陸的期間,吃過記憶最深的臭豆腐是在紹興。
 
在紹興有一家魯迅筆下很有名的「咸亨酒店」。我和太太在2007年1月去過。我們點了茴香豆、梅乾扣肉和臭豆腐。這三道是到這個餐廳必點的菜色。再配上一壺黃酒就更好了,我覺得這三道菜中還是臭豆腐最夠味。紹興的臭豆腐跟台灣的不太一樣,台灣臭豆腐通常豆腐本身沒有味道,而是靠著多樣的佐料,例如:醬油、大蒜、醋、辣椒和酸甜爽脆的泡菜來提味,吃起來有豐富的口感;而紹興臭豆腐,本身有淡淡鹹味,沒有泡菜,佐料也很簡單,只有甜醬和辣椒醬兩種。仔細咀嚼之後可以嘗到豆腐本身的香味。坐在木頭的長板凳上,想著當時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那時候外面下著雨,屋子裡的燈光昏昏暗暗的,看著放在古樸的桌上的菜餚,覺得好像有穿越時空的感覺。
 
自從不能吃東西以後,不知道是什麼心理,很想讓太太代我品嘗我喜歡吃的食物,臭豆腐就是其中的一樣,只是太太對臭豆腐從來都不感興趣。好不容易,哄騙太太到南門市場買了生的臭豆腐,回家嘗試了幾次煎臭豆腐和麻辣臭豆腐。最近太太突然跟我說,她知道我為什麼那麼喜歡吃臭豆腐了。原來,喜好也是可以訓練的。

                                                                                                                               (圖片:台中觀光旅遊網)
0 評論

墨西哥菜 (Kiki)

12/4/2017

0 評論

 
在洛杉磯轉機的空檔,Tom的表妹Pearl帶我去一家墨西哥餐廳吃飯,吃完飯,她問我要不要帶一點玉米片上飛機,因為美國國內的航班不提供吃的,我說好。她塞給我一包,說是餐廳老闆送的。我打開一看,從沒有見過這麼大的玉米片,比我的臉還大,Pearl說是餐廳自己做的。

這家位於曼哈頓海灘的墨西哥餐廳,從老闆到服務生都是墨西哥人,因為從小移民美國的Pearl說,他們的英語口音一聽就知道是「老墨」,而且「老墨超熱情!」。我們一坐下,服務生先端上一盤烤得熱熱的招待玉米片和莎莎醬。酥脆的口感,唇齒間瀰漫著玉米的香氣,很快就吃完了。一看我們點的菜還沒上來,熱情的女服務生端上一籃,把我們盤子加滿。接著,又送來兩碗莎莎醬。就是這位女服務生,在為我點素墨西哥卷餅時,當聽到我說不要大蒜、不要洋蔥,她驚訝又好奇地看著我,當我強調:「No garlic! No onions! No!」,她拍拍我的肩膀,說:「Ok, no problem!」

在洛杉磯轉過很多次機,從沒去過這個城市,這次竟然因為一個熱情的餐廳讓我對這個城市的感覺變得如此不同。離開餐廳前,老闆迎過來,伸出手,跟我們一一握手。

由於Tom以前是在德州讀書和工作,對於墨西哥菜和玉米片有種特殊的情感。以前在上海,常請美國好友Limei去上海時帶莎莎醬和玉米片。晚上,Tom坐在客廳的沙發上,抱著一碗莎莎醬,旁邊放著一大包玉米片,很享受地一邊吃玉米片蘸莎莎醬,一邊看娛樂節目。

回到台灣後,延吉街就有一家藝人Alex開的墨西哥餐廳,每過一兩個禮拜,Tom一定讓我們去外帶回來。不管是點nachos,還是taco,總會多點一份玉米片、一份莎莎醬。那時候,我並不是很喜歡吃這種異域的食物。不過,我卻喜歡墨西哥料理中獨特的醬料:莎莎醬、酸奶油、酪梨醬、鷹嘴豆泥。

在我吃全素以後,Tom已經不太能用嘴巴吃東西,不過,Tom希望我替他吃他愛吃的食物,於是,家裡的庫存一直都會有玉米片。在台灣買進口食物很方便,Tom定期在網路上訂購。除了買現成的莎莎醬,也教我如何用番茄、香菜、洋蔥做莎莎醬。把新鮮的食材切碎,加上巴薩米可醋、橄欖油、研磨海鹽,現磨黑胡椒,拌勻後搭配玉米片,美味極了。我還在網上翻閱食譜,研究出鷹嘴豆泥的製作方法。鷹嘴豆泥製作時會用一種特別的香料——孜然,這是西安的食物中常見的香料。把乾鷹嘴豆浸泡24小時,煮軟,用料理機打成泥,同時加入橄欖油、蒜泥、孜然、海鹽,新鮮的豆泥非常好吃,而且據說營養又非常豐富,我可以吃上一大碗。

這些年只要去歐洲或美國,墨西哥餐廳都是吃素的我不錯的選擇,最方便的就是點一個墨西哥卷餅,其中有黑豆、鷹嘴豆泥、新鮮蔬菜或者烤蔬菜,搭配起司和酸奶油醬,傳統的墨西哥做法還會有米飯,但是對於女孩子來說,會太多了,所以,我從來都要求不加米飯。吃完一個卷餅,可以飽兩餐,是旅途中的我的最愛。去年秋天受戒後,不再吃蔥蒜,墨西哥菜中這些美味的蘸醬也都不能吃了。
​
晚上在洛杉磯,吃了這家墨西哥餐廳老闆為我去了洋蔥和蒜的墨西哥卷餅,現在在去波士頓的飛機上,吃了沒有鹽巴、沒有蘸醬的原味玉米餅,心裡、胃裡都暖暖、滿滿的……
0 評論

    Food Stories

    一道菜,在舌尖上令人回味的,也許是與之有關的那些人、故事,還有舊時光吧!

    Archives

    十一月 2020
    五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6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二月 2015
    五月 2014
    二月 2014
    十一月 2011

    Categories

    全部
    Kiki
    Tom

Food & Fun

Food Stories
Destinations
Travel with You

Doodle & Fantasy

Yesterday
Fantasy
Poems
ALS Community

Live & Love

Living with ALS
Now & Here
Talks & Sharing

Faith & Belief

Faithful Life
© COPYRIGHT 2018 TOM AND KIKI. ALL RIGHTS RESERVED.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