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AND KIKI:追光者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

用這樣的方式想家 (Kiki)

2/15/2018

0 評論

 
「一個女人到底要怎樣的一生才叫幸福?命運給了她兩個家庭,一個是給予她生命的家庭,一個是她繁衍生命的家庭,第一個家庭給了她根基,第二個家庭給她土壤、陽光和雨露,不管她是長成了一條藤,還是一棵樹,她都活出了獨特的生命。」
圖片
哥哥在初一早上從天津飛往西安,歸心似箭的心情,從買機票那刻就開始了。起床後,在家庭群組上,看到他六點多從候機大廳發出的照片。八點多姐夫在群組發了一段視頻,是姐姐開車前往機場的路上。當觀眾的我,熱切地關注《回家》這齣戲的劇情發展,每過一會兒就看一下手機,看看有沒有接到、有沒有到家。
 
這是我在台灣過的第九個春節了。除夕,跟媽媽在微信上聊了一個多小時,從她跟爸爸的年夜飯吃什麼開始,聊到鄰居、聊到月初往生還很年輕的遠房親戚、聊到因為腦梗住院的舅媽、聊到她對於病倒無人照顧的擔心、聊到她對上了年紀身邊沒有人可以嘮家常的感傷。
 
她在臥室跟我通話,避開爸爸,可以講心事、可以流眼淚。我靜靜地聽著,有時會用她以前的話逗她:「我們小時候,你不是老是說巴不得躲進深山,好好清淨一下嗎?現在我們走遠了,你又覺得太清淨啦!」她說:「看著鄰居家這個回來,那個回來,我們家冷冷清清的。」
​

蒸碗子

​大年三十,團聚的時刻,家裡只有爸爸、媽媽和哥哥的小孩。按照傳統,臘月二十八是蒸饃、蒸碗子,如今家裡人少,媽媽拖到年三十才壓碗子。碗子是陝西傳統菜,主要是用豬肉的不同部位,經過煮、炸,再以炸過的馬鈴薯或番薯塊做底,用粗碗壓實,蒸熟後再晾涼,待來客人來拜年時,再把整個碗放進鍋裡蒸透,倒扣在盤子上,形成一個圓頂的小山。常見的碗子有小酥肉、粉蒸排骨、冰糖肘子等。做得好的碗子,一上桌會立即被搶光。因為肉經炸過再蒸,肥而不膩、入口即化,原本無味的根莖食材,吸了飽滿的肉汁,口感十分溫潤。碗子雖是傳統菜色,但是因為製作工序複雜,費時、費工,每年只有過年才能吃到一次。其實,早在我讀初中的時候,買現成的碗子已經很方便,但是那時家裡經濟狀況並不寬裕,媽媽跟爸爸會在廚房裡忙一整天做給我們吃。長大以後,家裡經濟狀況好了,媽媽還是保持著這個傳統,覺得這樣才有過年的感覺。跟先生搬到台灣後,再也沒有在春節期間回去,後來又改為吃素,媽媽手下的碗子就再也沒有嘗過。
 
忙了一整天下來,到了年夜飯,他們只簡單地吃。搬到現在的房子,17樓,格局方正,視野開闊,90多平方米的兩室兩廳,媽媽老覺得太小不夠住,可是今年除夕,顯得特別空,屋子迴盪著春晚的歡樂聲,而他們只是坐在電視前的觀眾。那個情景,用想的都覺得心裡酸酸的。
​

「家」的概念

家是什麼?到合肥讀大學以前,「家」一直是個抽象的概念。每天去學校晚上一定會回去的地方。我不喜歡人多嘈雜,可偏偏出生的這個家人特別多,除了姐姐、哥哥,還有表姐住在我們家。我從小最大的願望就是有自己的房間,不用很大,只要擺一張床、一個書桌就好。我從小跟哥哥比較親,他很了解我,他從美術課本上剪下一張圖片,壓在書桌的玻璃桌面下,那張圖片就成了我對自己理想空間的憧憬:陽光從一個不太大的窗戶灑進來,照在窗前的書桌和旁邊的一張小單人床上,黑白相間的床單,看起來好乾淨、好舒服。就這麼簡單,卻讓我嚮往了快三十年。台北的屋子,我待的時間最多的就是書房,放著兩張書桌,一張用來讀書寫字,一張放著電腦用來工作;五個大書架排成一堵墻,還有一個獨立的書架,放著成套的書。這些年,每次出國,雖然離開的時間不長,但是都特別想念,原來,台北早是一個家了,這裡有一個人總在等著我。那西安呢?
​

打電話

我知道爸爸媽媽也在等著我,但從不期待他們說想我,他們很少主動打電話,基本上都是我打回去。這兩年他們的年齡越來越大,身體的毛病越來越多,出入醫院的次數也多了。有時跟媽媽講一會兒電話,她會說:「你爸在我旁邊一直站著,他想你了,你跟他說幾句吧!」
 
從讀大學離家開始,我與他們一直用一種更為含蓄的方式交流,他們關心的是我有沒有吃飽,衣服有沒有穿暖,叮嚀的是讀書不要太累。還記得大一的時候,打一次電話回家真不容易,若遇到中午或者晚上下課、下自習的時間,在公用電話前得排了一個小時才能輪到。那時候,省吃儉用,買一張50元的電話卡,說了10分來分鐘就吃掉30多塊,我經常抱怨電話費太貴了,節儉的爸爸說:「沒什麼事就不要打了。」媽媽卻說:「沒關係,想打就打吧!」
 
在沒有網絡,手機還是奢侈品的年代,最浪漫的通訊方式是書信,大一晚上的課多半是無聊的百人大課,書包裡總會放著信紙,寫家書是最好的消遣。而不識字的媽媽,看不懂我寫的信,爸爸也懶得每一封都念給她聽,所以,她只能期待接到我的電話。
 
長途電話昂貴的年代,很少聽到媽媽埋怨什麼,所有的對話都是圍繞我的校園生活。工作以後,有了手機,只要想打回家,拿起來撥一通就好,也就是從那時候起,發現媽媽喜歡嘮家常,喜歡細數這一生為人妻、為人母的不如意。
 
她有時候會突然問我說:「穎,你都不想媽嗎?」然後開始回憶自己年輕的時候太依戀外婆不願嫁人的故事。「被迫」嫁給爸爸後,五六年間,有了三個孩子。雖然外婆家不過20來里路,可是回一次娘家真不容易,爸爸在國外工作的幾年,抱一個牽兩個,除了舅舅來接,還真難出遠門。每次到了外婆家,總有說不完的話。我上大學的那年,外婆去世了,她變得容易感傷起來。突然少了一個可以想念和回去的地方。
​

距離

她上了年紀,我跟哥哥都離家遠了,只有姐姐住在附近,有時候看到鄰居母女親昵的樣子,就想起跟自己的女兒拉拉家常,而姐姐總是在忙碌,沒有時間聽她絮叨,孝順的小女兒——我嫁得太遠,她說的「遠」,就是用腳走不到的地方。這些都成了她掉眼淚的理由。
 
來台灣前,我跟媽媽之間總有一種微妙的距離,在血緣上是母女,可是在相處中,像隔著什麼,我無法體會到書上那種無私而偉大的母愛,也許,表姐一直住在我們家,常常頂嘴的姐姐,總搬出媽媽偏心表姐不愛她的證據。在我心裡,也覺得媽媽似乎對舅舅的孩子關心更多一些。我是家裡最小的小孩,媽媽有時候喊我名字時,總是不免把哥哥姐姐和表姐的名字叫了一遍才叫到我。儘管我不曾說什麼,但是心裡那層紗就一直隔著。她對姐姐、哥哥和我的愛好像只是一種義務,夾雜著一份粗糙的愛,一如她性格中的粗枝大葉,無論炒菜做飯,還是做針線活,總是有點應付差事的感覺,相較於爸爸的認真、謹慎,她就成了粗心、馬虎。
 
在我經濟上獨立以前,對於這層關係無能為力。因為我們家的文化是,讀書的人最大,爸爸媽媽從不讓我做家事,再加上書讀得還不錯,便想當然地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再怎麼說,我都是一個被照顧的人,那種被動,做孩子的我感覺並不是很好。剛工作的第一個春節,我包了1500元的紅包給媽媽,也許只是我單方面的感覺,但是好像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跟媽媽的關係才進了一步。我發現自己開始能聽進去她的那些嘮叨和不如意,也許她覺得我長大了,開始把我當「貼心小棉襖」了。
 
如今回想起來,應該是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母親越來越願意跟我打開自己,我也越來越能夠體會一位女性生命中不同角色的拉扯。雖然她是我的母親,但是我可以站在朋友的位置,聽著她的心事,安慰她。這些年,每年回家最多也不過兩三次,有一次無意中看到一本相冊,竟然不敢相信,我的爸爸媽媽也年輕過。帶著時髦墨鏡的他們在景點留下靚照,也是讓人想多看幾眼的帥哥、美女。如今,每次回去我就是當好「垃圾桶」的角色,聽她慢慢倒盡這一生作為女人的苦水。
​

女人的苦水

姐姐說媽媽是一個悲觀的人,以前我也這麼覺得,不過,後來只要聽到媽媽說起她對外婆的抱歉、對於我們三個孩子婚姻的不滿意、自己身體的不爭氣,就會想辦法開導她。也許,因為這些年,嫁做人婦,多了一些不同的體會。
 
媽媽出生在一個不錯的家庭,她的外公是私塾先生,她的媽媽,也就是我的外婆是大小姐,但因為文革時成分是「地主」,下嫁給了做鞋匠的「貧農」外公。外婆上過學,在閉塞的鄉下,仍然盛行著「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讀了書的女孩子要嘛沒人要,即便最後下嫁出去了,下場也不怎麼好。所以,外婆堅決不讓媽媽讀書。孝順的媽媽就跟著外婆做家事、做農活,太戀家,推掉好多媒人的介紹。一晃眼,成了20歲的老姑娘,後經媒人介紹,認識了愣頭愣腦的爸爸。
 
外公看上了這個會木工手藝、穩重、話不多的小夥子,按照外公的理論,女兒一生要勤勞持家,不求大富大貴,但求小康、不愁吃穿,會小手藝、家庭成員簡單的小夥子是最佳人選。再加上爺爺的正直、勤勞、善良遠近聞名,雖然年輕喪妻,但是一個人做工,兩個孩子都十分出眾。然而,同樣的故事,在媽媽聽來卻是另一番思考,一個從繈褓就缺乏母愛的男人怎麼懂得愛人?家中的大姑過了適婚的年齡,仍然未嫁,書讀得好,卻遇不到一個比自己強的男人,那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她嫁過去日子怎麼好過?
 
最後,媒人好說歹說,連哄帶騙地說服她去跟爸爸辦理結婚登記,辦手續的人問:「張引春,你願意嫁給屈永貴嗎?」她憋了好一陣,還是誠實地回答:「不願意。」人家反問:「不願意,為什麼來辦登記?回去、回去,等願意再來。」
 
這樣的情節一連上演了三次,真不知道爸爸當時會不會覺得面子掃地,但是,我猜性格害羞的他,大概也只能等待,畢竟嘴巴和腦袋都長在人家頭上。想必中間有一些來來回回的溝通,最終媽媽還是順從了大家的意思,嫁給了爸爸。
 
所有的擔心都成了真,在我出生以前,媽媽確實吃了不少苦頭,爸爸的確不懂得如何愛他生命中的這一半。雖然這個女人為這個家庭帶來了一雙兒女,但是她始終都不是姓屈的,在家裡的地位始終是最低的。當姑姑跟媽媽之間有衝突時,內斂的爸爸總是站姑姑這一邊,媽媽至今對此耿耿於懷。換做我也無法承受,媽媽唯一感激的是爺爺,他一身正氣,像對待女兒一樣待她,甚至偏袒她,要求姑姑凡事要讓媽媽,因為姑姑的年齡大,要讓妹妹。終於,在弟弟已經有兩個孩子出生的房簷下,姑姑再也無法繼續住下去,她迫不得已下嫁了一個曾經在學校裡她不削一顧的差生,他不斷留級,還跟我爸做過同學,可是,那個年代,大齡姑娘,身體又弱的她,能有什麼選擇?姑姑的優秀,我尚有一些記憶,她曾管理三家民營企業,我小時候去找過她,她的辦公室非常大。爸爸說我的長相和聰明像姑姑,但是,我性格中孝順、慈悲的部分應該來自媽媽這邊。
 
我有一個奶奶,爸爸稱為「姑」,爺爺稱為「姐」,爺爺小時候過繼給他的大伯,奶奶是大伯的女兒,很小就許給佛門,在家帶髮修行,吃齋念經。爺爺的妻子去世後,他的大伯母,我稱為「太」,一直幫忙照顧年幼的姑姑和爸爸。「太」去世後,奶奶一直跟我們生活在一起。不食人間煙火的奶奶,在屈家這齣大姑戰媳婦的戲中,想保持中立,卻時常成了袒護霸道大姑的幫兇,還好善良的外婆,總在看望女兒時,一邊安慰,一邊提醒,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不管怎樣都要孝敬老人,給孩子做榜樣。可是,外婆卻遇到的是惡媳婦,舅媽不僅逼死了外公,欺負懦弱的舅舅,還在外婆摔倒骨折後,硬是把她活活餓死。而這最後悲劇的發生時間是我上高三,那時候,爸爸媽媽全力以赴照顧我的生活,讓我專心讀書,除了三餐,連午休,他們都要輪流站在門外,擔心有訪客上門打攪到我休息。媽媽在照顧母親還是照顧孩子之間,又一次被迫做出了選擇。
 
每說到這些,她就淚如雨下,那些都是她在這個世界上最親的親人。我對她最後的這個選擇,也感到抱歉,雖然考了不錯的大學,讓她的遺憾少一點,但是她畢竟失去的是母親。我只能盡我所能,多讓她感受到一些作為母親的快樂,彌補她對於自己母親的遺憾。說到她的嫂子,善良的她根本恨不起來。年初舅媽突然腦梗住院,她跟爸爸去看望,看著這個曾經把她的親人害得好慘的女人如今蒼老、癱瘓、無法言語的樣子,她還是掉了眼淚,畢竟是她哥哥的妻子。
 
媽媽嫁到屈家四十六年了,年輕時的她謹記外婆的教誨,孝順兩位老人。記得小時候,她的孝順也是遠近有名,老人健在,再加上膝下有兒有女,也算是「好命的女人」。常常有人邀請她為新人縫「被子」,希望把她的孝順和福氣縫進被子,祝福新人。奶奶和爺爺後來分別因為肺腺癌和胃癌去世,他們離開的方式都非常辛苦,在這個世界最後的時間,還好有這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女兒,一直在旁邊照顧,直到最後一刻。
 
一個女人到底要怎樣的一生才叫幸福?命運給了她兩個家庭,一個是給予她生命的家庭,一個是她繁衍生命的家庭,第一個家庭給了她根基,第二個家庭給她土壤、陽光和雨露,不管她是長成了一條藤,還是一棵樹,她都活出了獨特的生命。只要有根可以追溯,有土壤可以依附,她就是幸運的。
0 評論



發表回覆。

    Yesterday

    昨天是跟不同的人編織起來的故事。

    Archives

    一月 2020
    五月 2018
    二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二月 2016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九月 2014
    三月 2014
    十月 2013
    六月 2013
    九月 2012

    Categories

    全部
    Kiki
    Tom

Food & Fun

Food Stories
Destinations
Travel with You

Doodle & Fantasy

Yesterday
Fantasy
Poems
ALS Community

Live & Love

Living with ALS
Now & Here
Talks & Sharing

Faith & Belief

Faithful Life
© COPYRIGHT 2022 TOM AND KIKI. ALL RIGHTS RESERVED.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