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AND KIKI:追光者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

淨土之行之七:聊聊往生淨土的條件

3/4/2021

0 評論

 
圖片
淨土三經《阿彌陀經》1、《無量壽經》2、《觀無量壽經》3都有介紹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這些條件都和信、願、行直接相關,然而具體內容和側重的重點都不太一樣。如果想往生極樂世界,一定要了解怎樣才能去。我把這些條件整理出來列在下面。
 
《阿彌陀經》中的往生條件
 
《阿彌陀經》提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阿彌陀經》也提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從《阿彌陀經》我們知道往生極樂需要三個條件:一、念佛一心不亂;二、臨終心不顛倒;三、有善根福德因緣。什麼是善根福德因緣?佛沒有說。後人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如果按照善導大師4的說法,我們能夠聽《阿彌陀經》而且能夠相信就是有善根福德因緣;念佛一心不亂是要能夠達到一種禪定境界;臨終心不顛倒是在臨終的時候還要想到阿彌陀佛,這個在臨終很痛苦的時候,不容易做到。所以,平日就要練習。
 
《無量壽經》中的往生條件
 
在《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的十八、十九、二十大願都是和往生極樂世界有關。
  • 十八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 十九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
  • 二十大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諸德本,至心迥向,欲生我國,不果遂者,不取正覺。
 
這三個願分別接引不同根性與因緣的眾生—--
 
十八大願的側重點是信,往生條件在「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和「念佛」。真正的相信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願意往生極樂,而且深信阿彌陀佛會依其本願在往生時來接引,在臨終時即便只念十聲佛號,或者心中保持正念,憶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
 
十九大願的側重點是願,往生條件在「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有眾生發了菩提心,修諸善行,發願往生,阿彌陀佛必定會在臨終時率領其他聖眾來接引。
 
二十大願的側重點是行,往生條件在「聞我名號,繫念我國, 植眾德本,至心迴向」。有眾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心中繫念極樂世界的美好,修諸善行,培養福德,至誠地迴向,把所有功德供養阿彌陀佛和莊嚴極樂世界,就可以往生極樂。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這三個願,相同的是都是依照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滿足任何一個願的條件都能往生淨土,都一樣殊勝。這三個願都沒有像《阿彌陀經》一樣要求需要念佛到一心不亂才能往生;不同的是第十八大願靠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力,也就是他力,只要對阿彌陀佛有完全的信心,阿彌陀佛就會接引。第十九和二十大願除了依靠阿彌陀佛的本願力,還需要自己修功德的自力,以及至心發願或者至心回向而往生。
 
釋迦牟尼佛在經中進一步說明「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迴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結合了三個大願的精要,也為往生方法做了小的總結。
 
在《觀無量壽經》中提到的往生條件
 
釋迦摩尼佛應機說法,知道韋提希夫人厭惡娑婆,一心嚮往極樂,所以跟韋提希夫人說,如果想往生極樂要修淨業三福,「佛說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這個也和《無量壽經》的四十八大願的十九、二十大願的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和植諸德本,互相呼應,淨業三福也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成就淨業的正因。
 
釋迦摩尼佛也應韋提希夫人的請求,教導未來眾生如何觀想極樂世界的莊嚴,從觀落日、觀水、觀樹等等以及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不同的觀有不同的功德,可以消除業障,或往生極樂等。有法師說我們在觀想的時候要以清淨心和恭敬心,試著把經中的環境變成影像,如果剛開始很模糊,沒有關係,好好用功,會慢慢越來越清楚。
 
釋迦摩尼佛介紹了往生的品位——九品往生(分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每個品位有對應的往生條件。上品往生的人主要是聖賢和善人,深信因果,不毀謗大乘佛法,迴向願往生極樂,依其發心和功德等為上品上、中、下生。《無量壽經》中提到的「三輩往生」都是屬於上品往生。中品往生的人主要是善人,或者持各種戒律,迴向往生極樂,或者本來就做各種好事,在臨終有善知識跟他介紹阿彌陀佛的世界。下品往生的人都是惡人,阿彌陀佛不忍心任何一個眾生受苦,讓在今世作惡多端卻在過去世有善緣的人也有機會得救。如果在臨終時有因緣遇到善知識教他以至心念佛,消除累世罪業後,也可以以下品往生。
 
總結與心得
 
1. 阿彌陀佛不忍眾生受苦,在成佛前發願,要接引所有有緣的眾生到「無有諸苦,但受諸樂」的阿彌陀佛的國土——極樂世界。」
 
2. 在《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中,都提到了往生極樂的條件,都和信、願、行相關,只要相信阿彌陀佛、發願往生極樂、做善事、念佛、迴向極樂,就可以往生。
 
3. 不同經典往生的條件側重稍微不同,例如:《阿彌陀經》強調念佛一心不亂;《無量壽經》的第十八大願強調至心信樂;第十九大願強調「至心發願」;第二十大願強調「至心迥向」。只要能夠找到和自己相應的方法都好。就像我們要去一個地方,有很多種交通工具。可以選擇坐飛機,也可以坐高鐵,能夠達到就好。
 
4. 在九品往生中,雖然惡人也可以因為累世的善業因緣,在臨終前遇到善知識的教他念佛而能夠下品往生,可是我們不能因此覺得做壞事沒關係。我們應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盡量提高往生品位。
 
註釋
1《阿彌陀經》:Sukhāvatī-vyūha;Amitābha sūtra,或稱《小無量壽經》、《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大乘佛教經典之一,為淨土宗所尊崇。
2《無量壽經》:Sukhāvatī-vyūhaḥ-sūtra,亦稱《大阿彌陀經》,是淨土宗的基本經典之一,為「淨土五經一論」中的一經,此經為淨土宗修行方法的主要依據之一。
3《觀無量壽經》:Amitāyurdhyāna-sūtra,又稱《觀經》或《十六觀經》。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部經。
4 善導大師:(613年-681年),唐朝高僧,為道綽之徒弟,中國淨土宗推崇其為二祖,日本淨土宗傳承將他列在鸞曇、道綽之後,為淨土宗三祖。
0 評論

    Faith & Belief

    與佛教有關的小故事、學習心得等。

    Archives

    五月 2023
    四月 2023
    七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0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二月 2018
    四月 2015
    二月 2015
    四月 2013
    三月 2013
    七月 2012

    Categories

    全部
    Kiki
    Tom

    RSS 訂閱

Food & Fun

Food Stories
Destinations
Travel with You

Doodle & Fantasy

Yesterday
Fantasy
Poems
ALS Community

Live & Love

Living with ALS
Now & Here
Talks & Sharing

Faith & Belief

Faithful Life
© COPYRIGHT 2022 TOM AND KIKI. ALL RIGHTS RESERVED.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