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AND KIKI:追光者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

觀想死亡

5/17/2018

0 評論

 
圖片
用了兩周時間慢慢讀完《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The Book of Joy: Lasting Happiness in a Changing World)。我從全書的第一句話就喜歡上這本書,所以,刻意放慢速度,在西安的一周,也帶著這本382頁的書。

昨晚,合上書,試圖總結一點心得,寫了近千字,卻發現不知所云。今早起來,照例打坐,自然地進入達賴喇嘛的「觀想死亡」儀式,想像我在彌留之際,家人為我忙著操辦喪禮,其實我是希望簡單辦的,最好靜悄悄地,也最好能夠死在父母的後面,可是這樣又對父母太不孝了...這樣的觀想結束後,睜開眼睛,覺得平和許多。繼續morning routines,吃早餐,讀書,跑步。

天氣太熱,堅持跑完40分鐘(6公里),這是最近的目標,至少其中一項達到了才能收操。在國父紀念館中山堂外,有一點微風,繼續打坐,又自然進入「觀想死亡」的模式。達賴喇嘛說他一天會觀想三次,我目前希望在神智清明時做這件事。走在回家的路上,想到,或許這個新練習應該是從這本書得到的重要收穫吧!

好奇豆瓣對這本書的評價,發現資料不足,又查了Goodreads的評分有4.35分(總分5分)。

花了幾分鐘,把觀想死亡的步驟畫下來,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試試看。
圖片
0 評論

穿越時空的對話 (Kiki)

2/15/2018

0 評論

 
圖片
十年前,因為一本簡體版《釋迦摩尼佛傳》認識了星雲大師,知道了佛光山。過去十年,從上海搬到了台灣,從一名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成了一名皈依星雲大師的虔誠佛教徒,不僅受了三皈五戒,三年前還受了菩薩戒,吃素也快五年了。還不到四十歲的我,因身邊的親人飽受疾病之苦,體會到生命的無常,更是對這世間的物質、名利淡泊起來。
 
雖然這期間也萌生過出家的念頭,卻始終沒有勇氣,也沒有宏志大願,也許,自己累積的資糧還遠遠不夠,這一世還有太多情債要還。年初,《人間福報》開始連載大師在半個多世紀前完成的這部作品《釋迦摩尼佛傳》,一經翻起就十分喜愛。雖然是再讀,卻有種耳目一新之感。
 
第九版用滿版刊登,在編排上足以看出用心之至,除了在文字長度的選擇上,符合一般報紙閱讀者的習慣之外,在圖片搭配也極其講究,這些圖片取材非常廣泛,或風景、或雕塑、或壁畫、或劇照,沒有強大的素材庫、豐富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多方面的知識,要選出適合的圖片是不可能的!佩服編輯在素材選取上獨到的巧思與耗費心力與時間,也感謝編輯無所不用其極,讓讀者在閱讀之餘,不禁有種穿越時空、身臨其境之感。
 
在閱讀1月12日<太子立志去出家!>時,悉達多太子靜坐在閻浮樹下,忽見沙門,這一幕令我感動不已,雖然文字寫的是太子出家的原因,但我更從中感受到的是寫下這些文字時28歲的星雲大師的心情,大師把自己化身那個沙門,寫出「我只覺得眾生的苦惱都應該讓我一個人承受,我不努力去解救生死大海中的眾生,還有誰呢?」大師說出捨我其誰,這不是大乘菩薩是什麼?年輕的大師透過文字與出家前跟其年齡相近的悉達多太子跨時空對話,偉大的靈魂在這裡產生了交集!
 
「第七覺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念三衣,瓶鉢法器;志願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遠,慈悲一切。」《八大人覺經》的句子在腦海裡浮現了出來。
 
感謝《人間福報》讓大師的這部經典再次與世人見面,精美、用心的編排,為這部偉大的作品賦予了新的生命。

(本文刊登於2018年2月27日 《人間福報》)
0 評論

圓滿與虛空 (Kiki)

4/19/2015

0 評論

 
圖片
幾年前,剛開始接觸佛光山不久,妙凡法師送我一套《往事百語》,正是這套書讓我有系統地認識星雲大師和大師所實踐的大乘菩薩道事業——人間佛教。近日,大師在《人間福報》陸續刊登的<貧僧有話要說>,又帶我重溫大師傾其一生弘揚佛法、奉獻佛教的歷程。也許,是因為年初開始跟隨妙暢法師學習《金剛經與菩薩道》的緣故,讀著大師口述的這一系列文章,心裡常浮現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
 
四百多年前,六祖慧能未出家前,因聽聞《金剛經》裡的這句話而開悟,留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四句偈,供後人揣摩。如今,身處末法時代,得遇名師,實在不易。星雲大師創辦佛光山,推行「人間佛教」,用教育、文化、慈善弘揚佛法;用三好、四給、五和、六度淨化人心,培養人們的正知正見,帶領世人走上覺悟之路。大師身體力行,是這八個字最好的註解。換一句話來說,那就是「捨得,捨不得;放下,放不下。」
 
大師在第十二說<我怎樣走上國際的道路?>中,短短四千字,濃縮的是大師弘法七十多載來如何把「人間佛教」推展到全世界的宏願。佛教不應該只是黑頭髪、黃皮膚人的宗教,應該是世人都需要的智慧。作為一名佛光人,在身著黃背心,自豪地說著「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時,是否知道大師剛開創佛光山,正是步履維艱時,發下這個志願,心中懷著的是「不管成功與否,都要弘揚佛法遍天下,不為個己求安樂」!
 
大師「捨得和放下」的是自己的安樂,在第十一說<我要養成「佛教靠我」的性格>中,大師說「為了佛教,當仁不讓;為了佛教,捨身捨命。」大師之所以能捨得、能放下,是因為他對有情眾生的「捨不得與放不下」。我們都知道,只有菩薩的眼中是無我而唯有眾生的,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給予眾生快樂,拔除所有眾生之苦」;地藏菩薩不忍眾生苦,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大師說希望用這四句話代表他的心聲:「心如虛空無邊際,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平生何志願,平安幸福照五洲。」這又是何等的慈心與願力!
 
曾以為,凡事若都能什麼捨得、放下,人生豈不就圓滿了?而今,再讀大師的一生,超越了捨得與放下,心繫眾生,行大菩薩之悲智願行,圓滿的是有情世間!
0 評論

佛是光 (Kiki)

4/28/2013

0 評論

 
圖片
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三皈依文》 
你雙手合十,口中默念:「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那三千煩惱絲從師父上人的手上落下。
 
小時候,你只知道,佛在寺中,永遠要仰頭瞻禮。佛那微微閉合的雙眼似望著你,那微微上揚的嘴角似對你微笑。長大了,你知道,佛在心中,只要閉上雙眼,就可以看見佛的尊榮;一聲佛號,就會心生清淨。佛就像那夏池中的蓮,出於污泥卻不沾染,處於盛夏卻無比清涼。
 
寺院的那副對聯,你還記得:「何須別求南海,此處即是西天。」南海在哪裡?西天又是什麼?學校裡的地理老師回答不了你,還是那老和尚手中的念珠和口口聲聲的「阿彌陀佛」讓你心生歡喜。
 
你原本就是佛門中的人,落入世俗,只為一段未了的緣。你還是回來了,這裡才是你的家。佛在殿上,你日日禮敬;佛在經中,你夜夜深讀;佛在夢裡,你穿越時空,與佛相見。
 
「佛是光,」說起那夜的夢,你的神情仍是滿滿的感動,似乎在訴說一段前世的記憶,而非虛幻的夢境。
 
你說那是在古印度,你看到了恒河,你確信那就是佛陀生活過的恒河。你看見自己是女子身,穿著古印度女性的服飾。那衣服叫紗麗,一塊很長的布料,披裹纏繞在身上。你正好奇地張望,看到前方人潮湧動,有人歡呼「佛陀來了!」你伸長脖子,向眾人簇擁的地方望去,好想親眼看到佛的容貌。可是那光好強,根本無法看清佛的樣子。有人在旁邊拉你的衣服,低聲說:「快跪下!」誠惶誠恐的你趕緊跪下,只感覺那紗麗把身體纏繞得緊緊的,非常不易下跪。你還是努力的跪下,磕頭行禮。
 
這一跪就是千年,起身時,紗麗早被一身袈裟代替,頭巾下的髮髻也消失了。你合掌向西,默念佛號。佛的那道光埋進你的記憶,印入你的生命,生生世世,只為追隨那道光。
0 評論

無聲息 (Kiki)

3/18/2013

0 評論

 
圖片
週末的午後,天氣特別晴朗,心情格外寧靜。坐在家裡的書桌前,臺北道場教室外的那隻斑頸鳩好像也跟著我回來了,它站在窗外餐廳的招牌上,「咕咕——」、「咕咕——」,低沉的叫聲把我的思緒拉回早上的課堂。
 
師父在一個半小時裡講了很多內容,從《八大人覺經》的因緣講起,阿那律尊者向佛陀請示在家眾如何修持菩薩道,再講到阿那律尊者如何修得天眼第一,進而延伸出許許多多故事,感動的力量在無聲息中蔓延。
 
自助天助者
常言道「天助自助者」,星雲大師說「做自己的貴人」,阿那律尊者因為被佛陀呵責而發心精進,七日七夜不合眼,奮發修行,最後雙眼失明。佛陀對他十分憐憫,不僅為他縫補三衣,還教他修習金剛照明三昧。阿那律尊者最終得天眼通,上可看天宮,下可觀地府。
 
師父啟發我們說一個人要努力,才有條件接受幫助。當認真到上天都覺得我們需要幫助時,就會派善知識到我們身邊。久遠劫來,這麼多菩薩發願成佛,護持眾生,所以一定要有信心,相信佛菩薩就在身邊。
 
慈眼視眾生
「走在這條路上,所有的書都是佛法;所有的人都是菩薩。」師父的幾句話深深印入我的腦海,這到底是怎樣一條路,可以讓人有執著的信念、智慧的雙眼、慈悲的心腸?我未出家,卻對師父的話深感相應,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遇到的人事物,哪個不是來成就我們的?
 
很小便聽過「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以為一個人心美,眼睛就會漂亮,心靈純淨,目光就會炯炯有神。而今天,我突然發現,窗戶畢竟只是窗戶,重要的是那顆透過窗戶看世界的心靈。心美,世界便美,心清淨,世界便清淨。
 
處處皆修行
從3月10日的《人間福報》上找到這句原話:「當人生很『黑』暗時,我們就要努力讓外在生活過得繽紛;有一天若『紅』了,那就要把更多的燦爛分給別人;有一天若是紅得發『紫』,就要回歸到平實。」
 
師父分享參與製作沙彌娃娃的事,特別提到說對妙濟法師上面一段話很感動。他說一個人在低迷黑暗時,要不斷努力,幫自己走出去,讓人們看到最好的一面。當有一天,自己的長處被認同,有了舞臺,紅得發紫時,要能夠把那份喜悅與成就與人分享。在黑暗時自處容易,而發光發熱時是與人分享還是自己獨享就是一個人的修行了!
 
合上筆記,抬頭望著窗外,那隻低吟的鳥兒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飛走了。晴空下,飄著幾片雲,遠處的山依稀可見,好靜,好美。呷一口淡茶,翻開星雲大師《無聲息的歌唱》。用此刻淡淡的心情,去呼應那燃燒熾熱的青春。
0 評論

覺有情 (Kiki)

3/18/2013

0 評論

 
「菩薩是印度語「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譯為「覺」,薩埵譯為「有情」,凡是覺悟到生命苦空無常,發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人,不論出家在家,不分地位高低,只要能發菩提心者,都有資格成為菩薩。」
                                                                                                                     ——《佛光教科書·菩薩行證》
圖片
女孩的年紀不大,腦海裡卻始終揮不去「世間無常」四個字。生命太短,還來不及經歷所有生老病死相關的事,卻陷在這無解的命題中。
 
時光荏苒,曾經的女孩,如今被大家喚作法師。法師站在教室前,身著黃色袈裟,清瘦骨感,莊嚴的面容上是親切的笑容。一分歡喜,兩分自在,在這樣的時空中有種時間停擺、法喜流遠之感。
 
坐在教室裡做學生的各出自不同的因緣,或聰慧,或駑鈍,或年長,或年少,卻有一點是相通的:精進不退。
 
待所有同學一一自我介紹後,法師讚歎:「在座的各位都是菩薩。」
 
法師的心是菩薩,眼中看到的盡是菩薩。在短短的一個小時裡,我早被這位與自己年紀相差不遠的法師感動過許多次了。
 
法師並不是與生俱來身著這襲袈裟,也曾經被父母寵愛,一顆心也曾如我心一般敏感、脆弱吧?是什麼讓他無畏的選擇這條荊棘充滿的出家路呢?
 
師父本姓張,法名妙暢。「我出生在普通家庭,家中親人沒有佛緣。長大以後,我一直對一個問題感到困惑,就是《八大人覺經》中的那四個字——『世間無常』。」
 
「其實,我很早就有了出家的打算,可是並不想一意孤行。希望得到家人的理解、認同和祝福。所以,我算是有計劃性的出家。」
 
很難想像,法師未出家前,還是一個少女時就有如此的勇氣和智慧!
 
女孩先參加短期出家,對於出家的修行生活有所瞭解。再找跟佛教有關的事情做,與法師一起生活了半年。會做的事情不多,盡己所能,掃地、洗碗的雜務都做過。當其他同齡人都紛紛進入大學時,她選擇讀叢林學院。
 
在讀佛學院大一時有一次出家的機會,女孩參加完所有的儀式,但到大雄寶殿前時,她卻停了下來,目送眾師兄步入大殿,接受剃度。門外的她,心潮澎湃,多麼希望此刻的自己在殿內啊!但是,她堅決要得到家人的認同。她為先自己一步的師兄送上祝福,然後默默向菩薩祈願,給自己一年時間,得到家人的理解和祝福。
 
不知道女孩在那一年裡做了什麼努力,還是她的誠心與願力早已感動家人。讀大二的時候,女孩如願成為法師。
 
「法師沒有資格說害怕。不管有沒有準備好,都必須往前走。」出家多年,細柔的聲色不改,而那聲音背後的堅定與信心卻與日俱增。法師的話語充滿強烈的使命感,出家就是要了脫生死,修行成就道業,救度五濁惡世的受苦眾生。
 
頓時,我的心中湧上一股熱流,菩薩慈悲,竟以如此法身示現我等眾生。佛光山兩千多位法師,哪位不是乘願而來?教室裡、電梯間、大殿上、茶水間,看似不同的擔當在侍奉菩薩,其實都是菩薩的種種化身,來度你我啊!
 
心中默念: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本文發表於2013年5月7日《人間佛教》)
0 評論

生命導師—記依空法師探望陳宏老師 (Kiki)

7/27/2012

0 評論

 
疾病奪走一切的同時,也打碎了「有」和「無」的界限,陳老師在病榻上「坐看雲起雲落」,在小宇宙裡悠遊後,寫出「沒有,才能無所不有」。
圖片
七月底的一日清晨,一場不大的雨下得並不十分暢快,空氣中夾在著水氣,悶悶熱熱的。走進忠孝醫院七樓的祈翔病房,明亮、安靜,門口擺放著幾盆盛開的蘭花,讓人頓時神清氣爽,忘卻了窗外的烏雲,忘卻了這裡是醫院。
 
陳宏老師罹患運動神經元疾病,癱躺在床已十餘年。病前,他是一位活躍的藝文工作者,在攝影、戲劇、寫作方面都有建樹。病後,他雖然口不能言,食不能嚥,卻憑著驚人的毅力和對生命的極大熱情,在妻子劉學慧的協助下,持續用眨眼的方式寫作,共出版七本書。今年,香海文化將陳宏老師病後的文章匯集整理出版《陳宏眨眼全集》,三十多萬字,舉世震驚。
 
有佛教名嘴之稱的依空法師學貫東西,出口成章,聲稱自己是陳宏老師的粉絲,懷著無比感動的心情來看望陳老師。法師出家接近四十載,講經說法不下萬場,渡人更是無數,卻堅持說不是來探病,是來學習和挖寶的,法師的謙遜與勤學可見一斑。法師博學多聞,侃侃而談間,充滿智慧與幽默,引得幾位前來向依空法師和陳老師學習的師姐不時發出陣陣笑聲,連面部表情已經很少的陳老師,有好幾次嘴角上揚,目光閃爍。病房外護士們也感到好奇,伸進頭來,一探究竟。法師輕鬆的話語背後,已經悄悄撒下善心與正念的種子。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依空法師先引用孟子的話說陳老師承受非常人所能承受的苦,是因為上天要下達重大的責任給他。
 
維摩詰居士說:「因為眾生病了,所以我生病;因為人們受苦,所以我必須受苦。」依空法師說維摩詰菩薩是要藉生病之機說法,陳宏老師是菩薩,用色身來向這個「生病」的社會示現佛性。病是什麼?無明的煩惱、自私、貪婪、欲望,這些病就像烏雲一般把人本性的光亮都遮住了。
 
星雲大師在《人海慈航:怎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中說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累劫勤苦,就是為了開啟世人的心,從而真正救拔苦難,幫助人們離苦得樂。眼前的陳宏老師正是這樣一位菩薩,他的眼睛閃亮著智慧的光芒,他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顆清淨、光潔、偉大的心。
 
讀過陳老師書的人都知道,看似雲淡風輕的口吻,敘述病後的點滴,實則為狂風暴雨之後的海闊天空;通俗的筆觸下,記錄對佛法的思考與體悟,說出「無智亦無得」是「因為無智,所以無所不知;因為無得,所以無所不得。」俗話說:唯有大破才能大立。疾病奪走一切的同時,也打碎了「有」和「無」的界限,陳老師在病榻上「坐看雲起雲落」,在小宇宙裡悠遊後,寫出「沒有,才能無所不有」。
 
依空法師說花開花謝,四季變換,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最重要的是心不要生病。依空法師稱陳老師是「最健康的病人」,並用法語警醒我們:「身苦,心不苦;身病,心不病」,「要做快樂的病人、健康的病人、智慧的病人」。
 
關於生病,法師講了幾段自己的經歷,從跌倒摔傷右手,到因為趕稿而視網膜脫落,再到两年前被診斷出癌症,開刀、化療,並調侃說把不好的東西拿掉後,自己現在是「無菌體」。每一次生病都給他帶來全新的啟示,並得出生病有時候反而是一件好事的結論。他說,生病後的不方便,讓自己發現到平日沒有注意到的地方,體會到別人的不方便,對他人的苦與痛更能感同身受;另一方面,讓平日忙碌的自己有機會停下來,向內觀照,可以有系統的整理思維,有充裕的時間深入思考;人生好像突然多出來很多。
 
於是,他講到老禪師喝水的故事,有位老禪師每次喝水,心裡就想:「這是多餘的人生。」每天喝幾次水,就想幾次:「這是多餘的人生。」於是,生命就在這樣的感念中,一下子被拉長了。依空法師說:「正念是種子」,一個人的處境會隨著他的念頭發生變化,正念可以讓我們的處境變成積極正向的,這也就是「用心轉境」的道理。他還說生活在娑婆世界,每個人要善用意根。《心經》中說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身是前五根,而意根就是我們的心和念,就是最接近不生不滅的本性,也就是佛性,進而開示說要超越色身,遊心法界。
 
依空法師在談笑中也用簡單的話語點出這世間最樸素的真理:遭遇挫折,生命得以強韌;經歷失去,使我們更珍惜和感恩擁有;走出沮喪,對生命的熱情會更大;認識到自我的有限,讓我們更懂得尊重其他個體和生命。依空法師再次強調陳老師是菩薩,以身說法,向世人示現,並稱陳老師是眾生的「生命導師」。
 
離開病房前,依空法師看到病房的牆上掛著《心經》,窗邊是星雲大師的墨寶「合十人生」,床頭放著菩薩像,桌上擺著小沙彌像,還有一幅莊嚴的佛像照片,懸掛於陳老師一睜開眼就可以看見的地方,書架上放滿各種經書,還有許多珍貴的照片,既溫馨又殊勝,依空法師說:「這哪是病房,分明是道場啊!」
 
這時,有一句話浮上心頭:心若向佛,人間處處是道場。
0 評論

    Faith & Belief

    與佛教有關的小故事、學習心得等。

    Archives

    二月 2020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二月 2018
    四月 2015
    二月 2015
    四月 2013
    三月 2013
    七月 2012

    Categories

    全部
    Kiki
    Tom

    RSS 訂閱

Food & Fun

Food Stories
Destinations
Travel with You

Doodle & Fantasy

Yesterday
Fantasy
Poems
ALS Community

Live & Love

Living with ALS
Now & Here
Talks & Sharing

Faith & Belief

Faithful Life
© COPYRIGHT 2018 TOM AND KIKI. ALL RIGHTS RESERVED.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