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AND KIKI:追光者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

苦難與重生 — 讀《吃佛》

1/15/2022

0 評論

 
圖片
《吃佛 》,2022讀的第一本書。
 
這是一本理性讓我停下來,不要一口氣讀完的書,一個熟悉又陌生的時代,一個嚮往卻又充滿敬畏的地域…
 
我跟大謀說,感謝他帶我來台灣,讓我看到以前沒有機會接觸到的人事物,包括我以為的歷史。
 
歷史課是九年義務教育中的必修課,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摧毀了很多小孩子對於歷史的興趣。反而是到了高中,我開始喜歡上歷史,因為是理科班,歷史課只需通過會考(一些科目的合格考試),而且每學期的歷史課本也是厚厚兩大本,除了必考內容(約占1/5)外,其他都是選學內容,那些內容編排得非常有趣,有很多非正史,為了講一個朝代或者一個文明,會引用許多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甚至地方誌內容,很生動。常常是剛開學不久,兩大本歷史課本就已經被我當成課外讀物讀完了。
 
然而,到了中國近現代史,不是必考內容,有些敏感內容只一筆帶過或完全省去,例如:天安門事件。新疆和西藏佔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超過四分之一(分別為1/6和1/8),我對這兩地的歷史知識只停留在唐朝。
 
《吃佛》在時間跨度上從1930年代至今,從紅軍長征初次抵達西藏到近期在國際上備受關注的自焚事件,內容主要圍繞中共政府與西藏之間的對立與隔閡展開。西藏與中共政權的格格不入,一直備受國際關注,然而,作為一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人,說實話,我從未對此產生過興趣。這次閱讀,我盡量站在一個沒有政治立場的角度,去感受書中每一個人物的命運。
 
就閱讀體驗來說,過程中,我會想到亞歷塞維奇的《車諾比的悲鳴》,一部宛如史詩的龐大作品,雖然只是核電站爆炸一事,但所涉及到的人事物、歷史極其龐雜,所以,我覺得《吃佛》堪比《車諾比的悲鳴》。
 
然而,當快讀完時,回頭來想,也試圖在心中做簡單的比較。《吃佛》的作者芭芭拉·德米克是美國人,對西藏非常有興趣,在北京工作期間,多次前往西藏訪談,儘管外國人要入藏困難重重,但她依舊冒著危險,深入西藏,收集到非常多寶貴的一手資料。她的書寫企圖與熱情貫穿整本書,作為讀者,很是享受。然而,當有一天讀完想到《車諾比的悲鳴》時,我警覺《吃佛》少了點什麼。
 
我深知一位作者想書寫這個具有爭議的主題難度是多麼大,怎樣呈現歷史?怎樣盡量保持客觀、去除我見?怎樣讓讀者有興趣讀下去,共鳴之餘,還能去思考,民族、文化、信仰與政治之間是否有和諧共存的可能?很難。然而,芭芭拉的《吃佛》已經做到快八成了。那麼,試問到底缺少的部分是什麼?
 
我試圖反問自己。也許,西藏對於芭芭拉來說是異文化,她對於所有史料與文化、宗教的理解都來自翻譯/轉譯,因此在書寫此磅礴的題材中,少了西藏文化的底蘊。文化這個東西說起來很玄,是流淌在血液的,要能在字裡行間流動,是要有足夠深厚的情感與文字功力。
 
我為什麼喜歡《車諾比的悲鳴》?俄羅斯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地方,出的都是世界級的文豪。記者出身的亞歷塞維奇,筆下書寫的是流淌在自己血液裡的民族。她採用了第一人稱的寫法,每一篇都是受訪者親口的敘述(稱為複述寫作法,Polyphony),像紀錄片導演一樣,把受訪者的訪談片段拼接,組成一部獨立的作品。幾年前在閱讀時,我驚訝於那些受訪者文化底蘊,不管是學者、藍領、藝術工作者,他們的語言如詩如歌,我第一次品味到俄羅斯民族的語言竟然如此優雅與厚重。用母語書寫自己的民族顯然有優勢,也難怪俄羅斯民族盛產大文豪。
 
相較之下,《吃佛》的文字經過翻譯再翻譯(藏語翻譯成英語,芭芭拉用英語創作,如今再翻譯成中文),似乎在兩次轉換中,失去了某些東西。而且,即便芭芭拉研究西藏很久,她畢竟不是西藏通,也沒有藏傳佛教的信仰,藏族的文化底蘊幾乎是缺席的狀態。《吃佛》中,欣賞不到西藏文化的深厚、內斂、謙卑、隱忍,在最後一章,分析年輕人選擇自焚的原因時,感覺到的只有無力,那些分析與敘述感覺還只停留在很表面。
 
藏族文化對我來說幾乎是完全陌生的,看過的唯一一本由藏族作家次仁羅布漢語創作的小說集《放生羊》,保留了藏族的敘事習慣與文化習俗,令人著迷。期待有一天,有一位勇敢又智慧的西藏人,用藏語或者漢語創作,寫出流淌在他血液裡的最直接的記述,讓世界去了解這個神秘和美麗的地方,以及她所承受過的苦難與重生。

最後,謝謝在2021年最後一天送書的人。
0 評論



發表回覆。

    Now & Here

    放開心,放過自己,把日常過得像日常。

    Archives

    六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一月 2021
    七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三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九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五月 2018
    二月 2018
    九月 2017
    七月 2017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3
    八月 2013
    七月 2013
    二月 2013

    Categories

    全部
    Books
    Kiki
    Power Phrase
    Tom
    追光之歌
    追光之歌

Food & Fun

Food Stories
Destinations
Travel with You

Doodle & Fantasy

Yesterday
Fantasy
Poems
ALS Community

Live & Love

Living with ALS
Now & Here
Talks & Sharing

Faith & Belief

Faithful Life
© COPYRIGHT 2022 TOM AND KIKI. ALL RIGHTS RESERVED.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