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M AND KIKI:追光者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

怎得了無牽掛?

3/14/2019

0 評論

 
圖片
趕著上班的機車飛馳過後,會有片刻的寧靜,關了書房的門,我好像在另一個空間,聽著風聲、鳥鳴,感受空氣流動。
 
蔣勳老師的文字,我總是靜靜地讀,用眼睛也可以讀出聲音,他的聲音本身就有一種力量,讓心沉靜下來,可以自由地在時間和空間中穿梭,或者說,早已沒有了時空,一切都只是當下,這也許就是他說的美吧!
 
去年就知道蔣老師出新書了,早早留出他在華山文創分享會的時間,到跟前卻遇到颱風,擔心改期,一直到活動開始前三小時,粉絲頁公佈說現場的入場號碼已經發放完畢。有些惋惜,只能刷一刷跟我同樣扼腕的粉絲留言。
 
去年三月,台北道場「生耕致富」講座請來蔣老師,我幸運地坐在第一排的位置,離蔣老師大概只有三公尺。以為演講結束前會留出提問時間,但是豐富的內容講到滿點。蔣老師離場時,我起立、合十,大概是在離蔣老師最近的地方我能表達謝意的方式,不僅為這一場,也為那些未謀面,聽了和讀了許久的蔣老師帶來的「美」。
 
前幾天,一個人用餐時,突然想聽蔣老師的聲音,打開youtube,看到網頁上推薦的蔣老師上陳文茜的節目錄音,談的是新書《雲淡風輕》。用了三個時段聽完,便在網路書店下了訂單,一起訂購的還有小林一茶的《一茶三百句》。
 
過去幾天的清晨都給了《雲淡風輕》。在蔣老師的文字中,慢下來、沉下來,焦灼的日常也清淨下來,至少在閱讀的那些片刻,跟著蔣老師穿古越今。蔣老師談的又豈止是東方美學,更像是東方哲思,只是「哲思」二字,會讓人有距離,仿佛很遙遠,不想靠近。
 
蔣老師吸引我的地方正是他透過美的形式,傳達對於生命的哲思,細膩、大器,質樸、華美,亦正亦反,像大河一樣開闊,又滋養著河中的水草、魚蝦,還有岸邊傍水而生的微塵眾生,難怪他喜歡用「佛經」來形容淡水河的聲音和《紅樓夢》,那裡面住著眾生,而在佛的眼裡,眾生平等。
 
夾在自序中的那幅《淡水河》,像沒有印刷清楚,模糊地籠罩著一層霧靄,陰鬱的藍,罩著天、罩著水、罩著山,岸邊那些隱隱約約的白墻藍瓦,也變得模糊,「住在八里三十年,從觀音山這一岸日日遠眺對岸……雲嵐變滅,氣象萬千,潮汐來去如聽一部佛經,三十年如一夢,從盛壯入哀樂中,生命可以這樣大器自在,無憂掛礙,河流入海沒有遺憾……」提在畫下的字,我仔細辨別著,那是2017小雪,蔣老師的心情。左上角,是那方陽文紅印「捨得」,好熟悉,也像是我的心事,又像是我在探尋的答案。
 
從莊子到池上,從大賀蓮到鯤鵬,從席慕蓉筆下的荷花到雪地上寶玉拜別,生命,就是這樣,一部佛經。
 
「有一天,我們都要倒身下拜,拜一拜俗世緣分,拜一拜俗緣裡要告別的人,就可以了無牽掛,就可以走了。」
0 評論

中年人的自由與自在

5/19/2018

0 評論

 
圖片
在從淡水返回台北的捷運上,把《我輩中人》合上,拿出手機,匆匆記下車廂裡的一點感受,每次出門,我都驚訝台北的老年人似乎又多了一些,或許是方便的公共設施,讓老年人越來越願意出門,又或許是,老年人的整體健康品質良好,讓他們可以自在地出門。

隨著我剛才讓出自己的座位,車廂裡像舞台劇般,每過一站就有老年人接受到年輕人的讓座,不遠處的座位上,一位阿伯用很高的聲音說謝謝,從他坐下後與同行的人高聲聊天中,猜到老人大概聽力不好,覺得自己必須提高聲音,旁邊的人才能聽到。坐在我隔壁的男孩起身,把座位讓給一位剛上車的阿婆。阿婆坐下後,不時傳來一股淤泥味,也許是她早上下地幹活,也許是她手中那把從地裡新採的青菜,淤泥的味道像一坨雲,懸浮在那裡,不時衝進我的鼻腔。

不到40歲的我,讀張曼娟的新作也許有點早,儘管作者在自序中早把我歸為她所定義的「中年人」,35歲到65歲,然而內心長不大的部分,對於「中年人」的標籤多少有點不情願接受。上週在西安,也許因為每半年才回去一次,也許因為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生活上我一直是被寵愛的,近70歲的爸媽仍像以前一樣呵護著我點滴的需求。
 
回到台灣,好像才是真正的現實,作者細數作為中年人所面臨的尷尬與無奈,還有成熟與任性,我竟然全部都有,還有那些也許只有到半百才有的經歷和體悟,我一樣深有體會。
 
昨天開始讀這本書時,還有點懷疑是不是該繼續如此不用動腦地閱讀,像張開嘴巴,食物一口口被送入嘴中,連咀嚼都不用,直接咕嚕吞嚥下肚。昨天夜裡,早早躺在床上,發現我的心已經被這本書所瀰漫的情緒征服了。夜半醒來,周圍仍瀰漫著一種窒息的中年味,隔壁的燈還亮著,一看時間,2點38分。客廳比平日夜裡亮,想必有燈沒有關,走出去,原來是睡在隔壁的媽咪沒有關燈,悄悄把檯燈、射燈一一關掉,在有點黑暗中,摸索去了洗手間。
 
這一段時間以來,媽咪因為視神經萎縮加上青光眼,令平日活躍的她,生活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得不放棄一些喜愛的事情,例如:佛光山、漸凍人協會的讀書和志工團體等,連睡覺前的閱讀習慣也必須忍痛割捨,整個人因此而萎靡許多。原本以為帶她去趟西安散散心會好一些,沒想到,在陌生的環境,我和家人處處招呼,反而對原本十分獨立的她在自尊心上造成挫傷。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心情幾度沮喪。
 
如果已經進入中年,再從活生生的教訓去學習,會太艱辛、也太慢了,往往還沒挫折感中復原,卻猛然發現,他們一夜間又老了許多。偷偷地想,或許,可以發展一門老年人心理學,專門幫助中年人了解老年人的一些行為和心理,這樣在相處和照顧中,會幫助許多吧!也很有可能會幫助老年人,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老」,進而減少因伴隨著「老」而產生的自責與悔恨的負面情緒。
 
這本給中年人的情書中,我感受很深的是作者在攤開自己的感受的同時,又給中年人遞上一杯茶,一邊開導地說:「做自己。」在年輕時,沒有資本做自己,在年老時,沒有能力做自己,在中年時,往往忘記做自己。你可能會問:怎麼做自己呢?上有老,下有小,很多理由都拖著你變老。作者說:「用擅長的方式做自己」,聽到這句話,不免有點悽悽地反問自己:我擅長什麼?我擅長付出,我擅長愛人,我擅長忽略自己,我擅長抱怨和歎氣……這些原本不應該是我擅長的,日復一日,重複的次數多了,自然成了強項。做自己,也許是,聽聽心中那個總被壓抑的聲音,也許是,暫時放下一些看起來必須做,但不做地球也不會毀滅的事情,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許是去看一場電影,或許是不帶行李出遊,因為,這個家,再多不堪與埋怨,依舊是你在夜裡最想棲息的地方。
 
我呢?我想要去冒險,或者說,在安全的範圍內,挑戰自己的一下,膽識、智力、體力或者不舒服的感覺。我不會因為嘗試這樣的做法而上癮,或者忘了原本需要面對和處理的生活,我的做自己,只是希望有機會能夠跳出「地心引力」般的日常,體驗一下「失重」,然後,再回來,繼續享受這份被吸附的力量。
 
「野渡無人舟自橫」是不是說的是相似的境界呢?我喜歡書中尾聲的這樣一段話:「走出自己的道路,用自己最想要的方式,去過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並且把你生命裡,無法切割,必須要照顧好的責任盡好,就這樣圓滿。不管別人怎麼看,不管他人如何評價,在成為照顧者的角色時,也把自己照顧好。這就是中年人的自由與自在。」
0 評論

最近讀過的幾本書

5/8/2018

0 評論

 
圖片
1. 《放生羊》
在坐捷運時看完的一本短篇小說集,從《神授》開始,就被作者講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到站時,總是有點不情願的合上書。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西藏作家的作品,故事的場景和人物都是遙遠而神秘的,然而這種「距離」不是把人推遠,而是讓人著迷般地想要接近。西藏獨特的地域、信仰與文化,為那裡的人賦予了獨特的氣質,而這也許就是作者創作的靈感與根基。「一種與生俱來的,彌漫在血液和骨子裡的濃濃的愁緒:世界不完美、人生就是荒誕、愛情會死去、一切皆無常。」
 
2. 《傷心咖啡店之歌》
一本內容比書名好看的小說。我不喜歡馬蒂,作者把自己投射最多的角色,刻意的成分太多,最後用最悲壯卻又宛如宇宙中一粒塵埃的方式收場。那些想像,還有一個俗氣的咖啡店名字,都透露著一個時代的殘留,當肉體走得太快,把靈魂落在原地,人們開始到這個咖啡店去尋找初衷與理想的平衡,稱之「傷心」,多少還是市井中鬧哄哄的一處。作者寵愛筆下的人物,在創造他們的同時,又殘酷地把他們拉下神壇,用俗世的光與色去浸染他們,最後,讓他們的靈魂在這樣一場造作後,宛若洗禮後的重生。
 
3. 《文學、風土與社會——童謠詩人金子美鈴作品研究》
完全是為了創作兒童繪本,才從書架上拿起的書,確切地說是論文。不過,這是少見的把研究寫的如此之美的作品,也許,正如有人說的「喜歡金子美鈴的人,都是內心柔軟的人」,能夠潛心研究金子美鈴詩歌的人,除了要有柔軟的心,還要有童趣與好奇心。金子美鈴26歲的年華,如曇花一現,留下的500多首詩,讓後人可以追憶很久,從朝露、到海魚,從花朵、到烏雲,從小魚的哭泣到蜜蜂的羞愧,從看見的雪,到看不見的光。
飄落到海里的雪,變成了海;/飄落到街上的雪,變成了街;/飄落到山上的雪,還是雪。/天空中還有的雪,你喜歡哪種雪? (《問雪》)
                                                                                                                          (於台北前往西安的飛機上)
 
0 評論

    Now & Here

    放開心,放過自己,把日常過得像日常。

    Archives

    六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一月 2021
    七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三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九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五月 2018
    二月 2018
    九月 2017
    七月 2017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3
    八月 2013
    七月 2013
    二月 2013

    Categories

    全部
    Books
    Kiki
    Power Phrase
    Tom
    追光之歌
    追光之歌

Food & Fun

Food Stories
Destinations
Travel with You

Doodle & Fantasy

Yesterday
Fantasy
Poems
ALS Community

Live & Love

Living with ALS
Now & Here
Talks & Sharing

Faith & Belief

Faithful Life
© COPYRIGHT 2022 TOM AND KIKI. ALL RIGHTS RESERVED.
  • Home
  • Food & Fun
    • Food Stories
    • Destinations
    • Travel with you
  • Doodle & Fantasy
    • Yesterday
    • ALS Community
    • Fantasy
    • Poems
  • Live & Love
    • Living with ALS
    • Now & Here
  • Faith & Belief
  • 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