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淡水返回台北的捷運上,把《我輩中人》合上,拿出手機,匆匆記下車廂裡的一點感受,每次出門,我都驚訝台北的老年人似乎又多了一些,或許是方便的公共設施,讓老年人越來越願意出門,又或許是,老年人的整體健康品質良好,讓他們可以自在地出門。
隨著我剛才讓出自己的座位,車廂裡像舞台劇般,每過一站就有老年人接受到年輕人的讓座,不遠處的座位上,一位阿伯用很高的聲音說謝謝,從他坐下後與同行的人高聲聊天中,猜到老人大概聽力不好,覺得自己必須提高聲音,旁邊的人才能聽到。坐在我隔壁的男孩起身,把座位讓給一位剛上車的阿婆。阿婆坐下後,不時傳來一股淤泥味,也許是她早上下地幹活,也許是她手中那把從地裡新採的青菜,淤泥的味道像一坨雲,懸浮在那裡,不時衝進我的鼻腔。 不到40歲的我,讀張曼娟的新作也許有點早,儘管作者在自序中早把我歸為她所定義的「中年人」,35歲到65歲,然而內心長不大的部分,對於「中年人」的標籤多少有點不情願接受。上週在西安,也許因為每半年才回去一次,也許因為是家裡最小的孩子,生活上我一直是被寵愛的,近70歲的爸媽仍像以前一樣呵護著我點滴的需求。 回到台灣,好像才是真正的現實,作者細數作為中年人所面臨的尷尬與無奈,還有成熟與任性,我竟然全部都有,還有那些也許只有到半百才有的經歷和體悟,我一樣深有體會。 昨天開始讀這本書時,還有點懷疑是不是該繼續如此不用動腦地閱讀,像張開嘴巴,食物一口口被送入嘴中,連咀嚼都不用,直接咕嚕吞嚥下肚。昨天夜裡,早早躺在床上,發現我的心已經被這本書所瀰漫的情緒征服了。夜半醒來,周圍仍瀰漫著一種窒息的中年味,隔壁的燈還亮著,一看時間,2點38分。客廳比平日夜裡亮,想必有燈沒有關,走出去,原來是睡在隔壁的媽咪沒有關燈,悄悄把檯燈、射燈一一關掉,在有點黑暗中,摸索去了洗手間。 這一段時間以來,媽咪因為視神經萎縮加上青光眼,令平日活躍的她,生活受到很大的限制,不得不放棄一些喜愛的事情,例如:佛光山、漸凍人協會的讀書和志工團體等,連睡覺前的閱讀習慣也必須忍痛割捨,整個人因此而萎靡許多。原本以為帶她去趟西安散散心會好一些,沒想到,在陌生的環境,我和家人處處招呼,反而對原本十分獨立的她在自尊心上造成挫傷。在這個過程中,我的心情幾度沮喪。 如果已經進入中年,再從活生生的教訓去學習,會太艱辛、也太慢了,往往還沒挫折感中復原,卻猛然發現,他們一夜間又老了許多。偷偷地想,或許,可以發展一門老年人心理學,專門幫助中年人了解老年人的一些行為和心理,這樣在相處和照顧中,會幫助許多吧!也很有可能會幫助老年人,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老」,進而減少因伴隨著「老」而產生的自責與悔恨的負面情緒。 這本給中年人的情書中,我感受很深的是作者在攤開自己的感受的同時,又給中年人遞上一杯茶,一邊開導地說:「做自己。」在年輕時,沒有資本做自己,在年老時,沒有能力做自己,在中年時,往往忘記做自己。你可能會問:怎麼做自己呢?上有老,下有小,很多理由都拖著你變老。作者說:「用擅長的方式做自己」,聽到這句話,不免有點悽悽地反問自己:我擅長什麼?我擅長付出,我擅長愛人,我擅長忽略自己,我擅長抱怨和歎氣……這些原本不應該是我擅長的,日復一日,重複的次數多了,自然成了強項。做自己,也許是,聽聽心中那個總被壓抑的聲音,也許是,暫時放下一些看起來必須做,但不做地球也不會毀滅的事情,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或許是去看一場電影,或許是不帶行李出遊,因為,這個家,再多不堪與埋怨,依舊是你在夜裡最想棲息的地方。 我呢?我想要去冒險,或者說,在安全的範圍內,挑戰自己的一下,膽識、智力、體力或者不舒服的感覺。我不會因為嘗試這樣的做法而上癮,或者忘了原本需要面對和處理的生活,我的做自己,只是希望有機會能夠跳出「地心引力」般的日常,體驗一下「失重」,然後,再回來,繼續享受這份被吸附的力量。 「野渡無人舟自橫」是不是說的是相似的境界呢?我喜歡書中尾聲的這樣一段話:「走出自己的道路,用自己最想要的方式,去過自己最想要的生活,並且把你生命裡,無法切割,必須要照顧好的責任盡好,就這樣圓滿。不管別人怎麼看,不管他人如何評價,在成為照顧者的角色時,也把自己照顧好。這就是中年人的自由與自在。」
0 評論
發表回覆。 |
Now & Here放開心,放過自己,把日常過得像日常。 Archives
十月 2023
Categories |